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医院首页 >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

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

关于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及防控知识

发布人: 管理员 发布时间: 2016-03-07 浏览次数:

一、疫情概况

Zika(乌干达语,意为杂草),国内被翻译成“寨卡”或“兹卡”。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,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。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,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-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,感染了约32000人。

二、症状

寨卡病毒感染者中,只有约20%会表现轻微症状,典型症状:急性起病的低热、斑丘疹、关节疼痛(主要累及手、足小关节)、结膜炎,其他症状包括肌痛、头痛、眼眶痛及无力。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。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: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(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,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)。在2015年5月-2016年1月间,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,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,上升了20倍。

三、传播

寨卡病毒是一种能通过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,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。埃及伊蚊(背部有四条线),主要在热带区域;白纹伊蚊(头部有一条线),可以分布到温带区域。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寨卡病毒不会因为接触而传染。



四、预防

1、WHO建议,睡觉,特别是白天睡觉,最好使用蚊帐,还应使用纱窗或关闭门窗防蚊;

2、清理积水 杜绝孳生 --- 有些蚊卵能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长达一年,少量积水足以让蚊卵发育成幼蚊,成年雌性蚊子在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后会携带该病毒,再通过叮咬他人传播病毒。因此源头防控、清理积水显得格外重要;

3、科学安全使用驱蚊剂  : WHO建议,可在皮肤或是穿着的衣物上使用驱蚊剂,驱蚊剂中应当含有“避蚊胺” 。 

五、我国卫生委相关要求

1、疫情预判

一是疫情存在再次输入的风险。我国与相关国家存在比较密切人员、货物往来,不排除疫情通过感染者或者带毒蚊虫输入。

二是疫情可防可治,寨卡病毒致死率比较低,目前虽然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,但大多数病例都是可以治愈的。此外,加强传染源控制,防蚊灭蚊等综合防控措施,能够有效防范疫情的传播。

三是需要保持高度警惕,因为现在随着天气转暖,我国一些地方将进入伊蚊活跃期,一旦疫情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传播扩散。

2、预防原则和主要措施

“密切关注、防控为主、科学应对”的原则;

坚持“三为主的防控策------以防控疫情输入为主;以专群结合预防为主;以重点地区防控为主”。

六、临床医生需记住知识要点

1、观察时间:两周。如果你从南美回来之后14天内,没有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,那就可说你没有感染。

2、临床表现:-------4类表现:

(1)发热。寨卡病毒罕见高热,通常是低度热,在37.5度-38.5度之间。

(2)斑丘疹。属于皮疹的一种。在丘疹周围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。

(3)关节痛。主要是像手、足这样的小关节。

(4)非化脓性的结膜炎。也就是有充血但很少有分泌物。

3、临床治疗:寨卡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,目前没有抗病毒药物,且基本都是轻微症状,所以只能也只需对症治疗,主要是多休息,不用卧床休息,只需减少体力活动。另外,需要多饮水。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来治疗寨卡病毒病。因为寨卡病毒病非常容易和登革热病毒混淆。

4、加强门急监测:结合临床表现,对可疑就诊人员要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,并依据潜伏期,作出判断。对可疑患者要及时报告医院保健科和相关领导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校医院